你有没有发现,现在点一根黄瓜和两根西红柿,价格能拉出一整个世界的分层?
我这几天特意做了个小实验:早上去菜市场,挑了两根黄瓜、三颗西红柿,老板熟练地往袋子里一装,说了句十二块。我心里咯噔一下,这不是夏天最便宜的蔬菜吗?怎么吃出海鲜价了?转头打开手机,在多多买菜上点了同样的组合,结账页面静静写着1.78元。连配送费都不用。那一瞬间,我不是想省钱,而是本能地感觉到了选项变少了。
淘菜菜先退场,美团优选后撤兵。连个仪式感都没有,说退就退。这种冷处理,留下一地用户和商户的茫然。我查了下,2024年1月美团财报出来,社区电商业务板块继续亏损,叠加高频低价模型压不住成本,干脆断臂止血。说白了就是:卷不过拼多多,留着也是烧钱。这么一走,刚好把多多买菜从备胎扶正成了独生子。
展开剩余72%是的,多多买菜现在算钱,不烧钱。
这才是真正的游戏改变者。
一个逻辑蛮吊诡的:当补贴大战停下,多多买菜反而笑歪了嘴。不是因为它更强,而是因为其他人先撑不住了。淘菜菜撤的时候,很多人还没反应过来;美团优选撤时,连多多买菜自己都可能没想到,自己居然就这么赢了。
这就引出一个更扎心的现实:多多买菜的胜利不是用户选出来的,是竞争对手放弃出来的。
你仔细想想,咱们选多多的时候,有几分主动成分?是因为它真便宜、真好?不,是因为其他都退场了。小象生鲜?贵得离谱,黄瓜三根要八块。盒马?常年当高端超市经营,别说番茄,连拌海带都要会员价。多多买菜变成了城市打工人手里唯一还能点的保命菜摊。
我问了三个朋友,一个平时在单位楼下菜市场买菜,一个原来是美团优选死忠,还有一个干脆不做饭了。他们的共同反应是:算了,没别的选择了,就它吧。
别小看这种没得选,它背后是一整套供应链的压缩式整合。拼多多不是今天才学会低价的,它是那个从一元包邮做起的狠角色。它把多多买菜的中心仓从大城市搬到四五线,然后用村里大喇叭式的地推重新挖掘下沉市场的剩余价值。
2023年拼多多多多买菜总订单量首次突破100亿单。数据来自其母公司财报。这已经不是一个烧钱搞补贴的业务模型了,而是一门能自我造血的生意。而我们用户,在过程中也完成了由讨厌转为默认的心理转变:以前觉得它廉价、不卫生、没保障,现在则是懒得折腾、反正都差不多。
这不仅仅是社区电商的胜负转折,而是我们这些普通人消费认知的分层改变。
这种卷死同行的做法,最终也会卷向用户。比如你会发现,东西越来越标准化,口感越来越雷同,甚至有时烂叶子混在一起也没人理。但你就是继续买。因为你知道,去楼下市场要走20分钟,还要跟摊主尬聊,还得自备零钱。而手机上点一下,明早到楼下自提点一拎就走。
是不是挺讽刺的?我们在最讲效率的时代,却在最无奈地接受无选项。
这才是真正让人坐立不安的地方。
以前的多多,是你不在乎它活不活。现在的多多,是你根本躲不过去。你以为你还在选平台,其实你是在为别无选择埋单。
等下个月工资到账的时候你打开App看看,是不是第一笔支出又是1.78元的西红柿和黄瓜。 #热问计划#
发布于:江西省配资门户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