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感染所致,以肝脏炎症及坏死病变为主的一类感染性疾病。按病原学分类有甲、乙、丙、丁、戊型肝炎,分别由甲、乙、丙、丁、戊型肝炎病毒感染导致。甲型和戊型肝炎多为急性疾病,预后良好。乙型、丙型和丁型肝炎的预后相对较差,一些患者可能转变为慢性肝炎、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癌。它们共同攻击肝脏,却各有各的“本事”和传播“门路”,下面就来对病毒性肝炎家族“五兄弟进行档案揭秘”。
甲型病毒性肝炎-病从口入的代表
甲型病毒性肝炎(简称甲肝)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,通过患者的粪便、血液、呕吐物污染饮用水或食物,通过口腔进入健康人的胃肠道。急性甲肝的临床表现非常明显:在黄疸早期,患者出现感冒、发热、疲劳、厌油、恶心、呕吐、肝痛等,尿色逐渐加深至浓茶色;黄疸期,上述症状会改善,但尿色继续加深,皮肤巩膜黄染,肝肿胀;在恢复期,黄疸逐渐消退,症状逐渐消失,生化指标逐渐恢复正常。甲肝是一种自限性疾病,没有特效药,只有明显肝功能异常的患者需要一些保肝药。甲肝预后良好,通常在2-4个月内恢复,病死率极低,也不会转为慢性。
展开剩余73%乙型病毒性肝炎-危害巨大的潜伏者
乙型病毒性肝炎(简称乙肝)是最常见的肝炎,分急性和慢性两种。通过血液、性、母婴传播。急性、慢性乙肝患者和病毒携带者是乙肝的主要传染源。急性乙肝在成年人中90%可自愈,而慢性乙肝表现不一,分为慢性乙肝携带者、慢性活动性乙肝、肝硬化等。急性乙肝的症状与甲肝相似,成人患者多为自限性,可在半年内自愈,儿童多为慢性病毒携带者或慢性乙肝患者。大多数急性乙肝患者都能自愈,只需适当休息,均衡饮食,一般不用药物治疗。只有当临床症状明显时,才需给予保肝、降酶、退黄等对症治疗。一些病毒负荷高的患者需要抗病毒治疗。一旦乙肝变成慢性,就有患肝硬化和肝癌的风险,因此早期预防非常重要。新生儿需要在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乙肝疫苗,越早越好。
丙型病毒性肝炎-沉默的杀手
丙型病毒性肝炎(简称丙肝)是一种以慢性隐匿性感染为主、对健康危害较大的传染病,目前没有有效预防的疫苗。通过血液、性、母婴传播。丙肝大致分为急性、慢性丙肝。急性丙肝出现恶心、食欲下降、全身无力、尿黄、眼睛黄。慢性丙肝的症状和急性丙肝相比,症状相对较轻,主要表现为肝炎的常见症状,如容易疲劳、食欲欠佳、腹胀等等。有丙肝史20年以上的人群,20%左右的人会发展成肝硬化,其中有5%左右的患者还会发生肝细胞癌,从而导致死亡。肝硬化一旦出现代谢失常,出现黄疸、胸腔积液、肝性脑病等,生存期、生存率就会急剧下降。但好消息是现有抗病毒药物已能让丙肝的治愈率达95%以上,且疗程短、副作用小。
丁型病毒性肝炎-乙肝的“影子跟班”
丁型病毒性肝炎(简称丁肝)可引起肝脏急性和慢性炎症病变。通过血液、性、母婴传播,与乙肝相同。HDV是一种缺陷病毒,只能存在于HBV感染的人及某些嗜肝DNA病毒表面抗原阳性的动物中,极少有单独HDV感染。丁肝的临床表现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同时伴随的HBV感染状态。如果已经感染了HBV,那么就为HDV复制提供了有利条件,易感性更高。HDV与HBV重叠感染后,可促使肝损害加重,并易发展为慢性活动性肝炎、肝硬化和重型肝炎。HDV与HBV感染引起的急性肝炎多为自限性,无需特殊治疗。
戊型病毒性肝炎-“水源传播的急性肝炎”
戊型病毒性肝炎(简称戊肝)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,大部分由于饮用被患者粪便污染的水源引起。主要依靠注意环境和食品卫生,切断传播途径。戊肝的临床表现与甲肝非常相似,但约5%会发展为重型。发病初期类似急性黄疸性肝炎的症状,但病情进展迅速,预后差。这种情况经常发生在怀孕、年龄较大和合并HBV感染患者,尤其是患有戊肝的孕妇,极易发生重症肝炎威胁生命。戊肝的治疗与甲肝相似,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。
预防为主-掌握主动权
接种疫苗是预防疾病最经济有效的方法,除丙肝、丁肝外,甲肝、乙肝、戊肝均有疫苗可以有效预防。日常生活中注意食品卫生、饭前便后洗手、避免在不卫生的环境下进食、不喝生水、不吃未煮熟的食物,特别是海鲜和贝类。加强食品和水源的监管,避免污染。这些措施均能有效的预防甲肝、戊肝的发生。乙肝、丙肝、丁肝的预防措施包括:避免不安全高危行为、合理安全用血、拒绝毒品、在正规的医疗机构进行医疗操作、避免到不正规的场所进行纹身、纹眉、穿耳洞、拔牙等、不与人共同剃须刀、牙刷等。做好母婴阻断、避免母乳喂养。
温馨提示
面对病毒性肝炎家族的五重挑战,科学认识与积极预防就是守护肝脏最有利的武器。/健康科普
供稿:杨聪伶
审核:马希鹏
编辑:李英杰
【免责声明:我们致力于公益宣传,无任何商业用途。我们尊重原创,也注重分享。版权原作者所有,如在使用信息时侵犯了您的利益,请及时联系,我们将在24小时之内删除。】
发布于:北京市配资门户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